官面上的宣告以及让步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武昌起义之后,清帝宣告退位,先来看官面上退位诏书的说法:
“人心所向,天命可知,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,拂兆民之好恶?是用外观大势,内审舆情,特率皇帝,将统治权公诸全国”———《清帝退位诏书》
那么再来看实际的情况表面上看,中南部诸省皆反,清室已至绝境,诏书里虽然说的冠冕堂皇,但还是那个意思,民心已失,大势已去,为保体面,退位让贤,如此而已。
而实际上,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有一份重要文件《清室优待条件》,说它重要,不仅仅是因为皇室贵族因为这份文件保障了皇族的荣华富贵,让他们放弃抵抗。
袁世凯在其中的周旋和忽悠
其实这份条件,就是袁世凯在清朝廷和革命党之间,进行的一次精妙且成功的双重政治欺骗。
武昌起义时的旗帜
溥仪的老师庄士敦爵士,在他的回忆录《紫禁城的黄昏》中,分享了一种有趣的观点:
他认为袁世凯或许会这样对革命党解释:
“这项条款让你们建立共和制的国家,迫使皇帝退位。皇帝理当继续享有自己的名号,得到补助经费,这些资金同持久内战所花费的资金相比简直九牛一毛。
虽然皇帝目前住在皇宫,但是这不会长久。若你要求他去颐和园居住,他也无法反驳。皇室保留其特权不会影响大局,你们确保了本,给皇帝留下的只是末。
另外,你们会因为这样的选择得到西方人士的赞扬,民国会在掌声和荣誉之中开始新的纪元。你们即将迎来充满光明的未来,而皇室面临的则是渐近黑夜的黄昏。”
反过来,面对紫禁城中愚昧的隆裕皇太后、懦弱无能的摄政王以及一位年仅6岁的天子,他将会有另一番解释:
“皇室因为‘优待条件’才得以保存。虽然皇帝退位,但是其尊号被保留了。目前,皇帝年幼,离能亲自掌控时局的时候还远。现在暂时让出政权,可以为自己减免不少烦琐的事情。皇室只需等待皇帝成年,到时革命派的力量已经减弱,那么便可夺回实权。”———《紫禁城的黄昏》
清廷上层的束手无策和无知
这种判断某种意义上不无道理,当时掌权的隆裕太后不过是个深宫妇人,既无见识也无能力,更不懂得什么是共和。
这和一位无知少妇其实差不多,既被袁世凯忽悠,又觉得自己“孤儿寡母”被人欺负,同时还抱有侥幸心理,认为自己盖的是私章,不具备合法效果,将来有朝一日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复辟。
而“优待条件”中很多条款的描述又极具迷惑性质,比如“大皇帝辞位”,比如“尊号仍存不废”,再比如“暂居宫禁”“陵墓如制妥修”,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她,什么都不会变,皇帝只是交出权力而已。
隆裕太后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把“共和”看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新政而已,这一点在退位诏书的行文中也有体现,“将统治权公诸全国,定为共和立宪国体” “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”,文中所述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退位,而是皇帝赋闲,朝廷下旨定立共和政体,并任命袁世凯为共和政府首脑。
这种观点,在溥仪的回忆录《我的前半生》中也有侧面印证:
王公们曾千嘱咐万嘱咐不要把这件事和太监说起,可是太后一回宫,早被袁世凯喂饱的总管太监小德张却先开了口:
“照奴才看,共和也罢,君主也罢,老主子全是一样。讲君主,老主子管的事不过是用用宝。讲共和,太后也还是太后。不过这可得答应了那‘条件’。要是不应呵,革命党打到了北京,那就全完啦!”——《我的前半生》
可以看出,袁世凯甚至曾经买通隆裕身边的心腹太监,有意地误导隆裕,向她灌输“签了优待条件,什么都不会变”这种认知,那一纸优待条件绝不是匆匆拟定文字不详的权宜之计,而是经过精心谋划的一次政治欺诈。
显然,皇室掌权者对状况的认知出现了偏差,这种认知偏差在清室退位后三年逐步显现,并引起了清室和北洋政府的诸多矛盾。
北洋与清廷最终达成的不对称妥协:
最终1914年12月,北洋政府出台了优待条件的补充说明:
一、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国家统治权,除优待条件特有规定外,凡一切行为与现行法令抵触者,概行废止。
二、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权、私权之文书契约,通行民国纪年,不适用旧历及旧时年号。
三、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,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,其对于官民赠给,以物品为限,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,概行废止;清皇室所属机关,对于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处分;清皇室如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为,非依现行法令办理,不能认为有效。
四、政府对于清皇室,照优待条件保护宗庙、陵寝及其原有私产等一切事宜,专以内务部为主管之衙门。
五、清皇室允定内务府办事之职位,为主管皇室事务总机关,应负责任,其组织另定之。
六、新编护军专任内廷警察职务,管理护军长官负完全稽查保卫之责,其章程另定之。慎刑司应即裁撤。
这份补充说明,在行政、司法、政治地位、武装等诸多方面限定了清室的权力范围,要知道此时民国已经立国三年了,居然还需要出台法令限制前朝皇室的权力和行为,这是很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可见当初的劝告退位,颇有点连哄带骗、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意思。
已退位的前朝君主本就不该再掌握公权,何须再出台法令特别强调?可见在此前三年,清室的确做了很多出格的,与其前朝皇室身份不符的事情。
这也能反映出,清室小朝廷对“共和”、“民国”和“优待”的认知确实是有偏差的,可能直到这份补充条例出台,清室小朝廷的一些人才终于清醒的认识到发生了什么事。
而于革命党一方,袁世凯这次退位逼宫同样是具有欺骗性的,他们以为满清皇帝退位了,袁世凯就会赞成共和,清政府就不存在了。
后来洪宪帝制之事众所周知,自不必再多言。
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暴露无疑:
单说北洋政府本身,这个政权除了首脑不是满洲皇帝外,几乎全盘继承了满清的国家机器,这种继承达到了什么程度?
北洋政府借着优待条件附属的《满蒙回藏各族优待条件》中第五条“先筹八旗生计,于未筹定之前,八旗兵弁俸饷,仍旧支放”,直接保留了完整的京营八旗系统。八旗都统衙门仍是北洋政府的官方部门,被北洋用来大搞政治酬庸,安置政客军阀。直至1926年仍在发布政府公告,任命八旗满洲、蒙古、汉军都统。
而步军统领衙门更是被北洋原样保留,取其中堪用的收为爪牙充当特务,可以看出,清朝皇室虽然退位,但清政府这个运转系统实际并未交出权力。
北洋完全就是清政府换了一块牌子,一直到北洋覆灭,清政府才咽下最后一口气,而东北地区的一些八旗组织甚至延续到了伪满时期。
不过辛亥革命毕竟是把皇帝拉下了马,从秦朝开始延续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,以后没有“皇帝”这个称谓了。因此,武昌起义的功勋硕果说到底还是保留了下来,总算是令清朝帝制被不情愿地取消了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