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草、白衣、网球、下午茶……7月9日,远在英国的温网赛事激战正酣,上海天马乡村俱乐部内的“致敬经典·草地网球锦标赛”,作为2023“兴业银行杯”上海城市业余联赛·市民网球节特色活动,让球友们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现代网球起源的场景,品味网球背后的文化。
(资料图)
海派文化的全新演绎
白色和绿色是属于温网的颜色。创办于1877年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是历史最悠久、最具声望的网球四大满贯之一。自温网创办以来,赛事就严格规定球员一律穿着白色网球服,以示对英国王室的尊重。一百多年过去了,绿草地上的白色身影还是最美的风景线。
正值梅雨季,虽然天气有些炎热,但天马乡村俱乐部满眼的草绿色让人心旷神怡。习惯了在硬地球场打球,碰到草地球场可能会觉得它有些“调皮”,不规则的弹跳让高手们损失了些许技能值,但乐趣丝毫不减。
滕先生跟搭档赢下了第一场比赛,心情愉悦,“我还是更喜欢草地打球,球速快。而且草地上有的选手上旋球的威力会减弱,对我来说就是机会。”
作为木拍收藏者,滕先生不但自己打球用木拍,还特地带了5把航空牌木质网球拍来到现场展示。“高中时,我花70元买了人生第一把网球拍,就是航空牌,相当于花掉我爸一个月三分之二的工资。”
从自己对墙练习开始,再到上世纪90年代去卢湾体育场、原上海跳水池的网球场打球,三十多年的球龄,也让滕先生成了资深球友。从七八年前开始,他结识了一群同样喜爱并收藏木拍的同好,到现在,他已经收藏了几百把木拍。“收藏木拍的过程,也是了解网球历史和文化的过程。我们木拍会的成员现在已经遍布全国,有了好几个分会。”
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选手都更多地倾向于在场上较量,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网球的历史和文化。在木拍会的圈子里,大家用木拍赛的方式去了解网球历史,形式很轻松、很生活,也更适合都市人放松减压。
每年,木拍会都会在天马乡村俱乐部举办木拍赛。当网球遇到复古风,不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,也是海派文化的全新演绎。
喝一口穿越到温网
孙雷是ATP250珠海冠军赛赛事总监,他曾有十余次现场观看温网比赛的经历。在他看来,温网的经典不仅是百年时间的积淀,更是遵循传统,将现代与之结合,不断提升观赛体验的极致追求。
“我每次去温网都会待大半天,除了看一两场球,还会在纪念品商店逛逛。那里有好几家店,其中一家纪念品商店就是在温网博物馆里。”在孙雷的记忆里,温网的历史浓缩在很多细节里,“比如墙上的对阵签表,他们并没有用LED屏,现在还是人工更换传统的标牌。”
传统并不代表因循守旧,孙雷谈到,“温网的场地越来越大,可供观众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多,一号球场外有块高地被称为‘穆雷山’,现在是场外球迷大屏观战的露天观赛场。还有2个球场加盖了顶棚,为了避免赛事受天气影响,同时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。”
看比赛之余,吃经典美食,也是看温网的乐趣之一。草莓奶油、皮姆酒、法棍加香肠,都是孙雷不二的选择。而在当天比赛现场,孙雷也自告奋勇地为球友们调配起皮姆酒。一场比赛后的大汗淋漓,用一杯皮姆酒解暑成了最好的犒赏。
网球运动从初期的贵族运动发展到今天的大众体育项目,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让人越品越有味道。上海市民网球节正成为普及网球运动、推广网球文化的平台。
今年的上海市民网球节覆盖社会、高校、青少年三个层面人群,从“赛、学、论、看”四个方面推广网球运动。“赛”,今年的市民网球节将推动全市网球俱乐部分级竞赛,着力打造高校校友俱乐部联赛和青少年网球俱乐部比赛。“学”,将与社会各网球场馆及培训机构携手,在全市分区分点,向市民提供网球教学体验课程,让更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体验到优雅的网球运动。“论”,将开展国际网球教育论坛,打造一个经验分享、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。“看”,今年全新升级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,提供了大家观赛交流、与大师近距离接触的最佳场景。
文:秦东颖
来源:上观新闻
编辑:解雯贇、杨叶
审核:金宇婷
关键词: